最近,薩里大學全球清潔空氣研究中心(GCARE)的空氣污染專家在《npj-氣候與大氣科學》(npj Climate and Atmospheric Science)雜志上發表的一篇綜述論文,說明了城市樹木種類對空氣污染影響,以及哪些樹種最適合應對城市道路的空氣污染,并對有關如何種植這些綠色屏障以獲得最佳結果的提出建議。
空氣污染及其對人類健康影響已成為當今時代的重要問題,每年有九分之一的人死于空氣污染。植被可以在交通排放和鄰近區域之間形成障礙,但是目前尚不清楚這種綠色基礎設施的最佳配置和植物組成。本文研究了影響環境空氣質量的綠色基礎設施方面的文獻,特別關注開放道路環境中的植被屏障。
為確定有效綠色屏障設計的原則,對比收集了61種樹種的12個植物特性的數據,并建立了植物選擇框架模型。研究發現,如果對綠色地域規模,地點環境和條件以及目標空氣污染物的類型有所了解,那么選擇具有某些生物物理特性的植物可以增強緩解空氣污染。有益的葉片表面特征包括氣孔密度高、氣孔大,較高的表皮蠟含量(特別是針狀葉片)和增加葉片粗糙度的特征,盡管不同葉片表面特征和對不同污染物的比較意義尚不清楚;較小,堅硬且復雜的葉子往往比較大,較不堅硬且較不復雜的葉子更有效。對于超微米顆粒,毛狀體和脊或溝的葉片微形態有利的吸收污染,氣孔特征對于亞微米級顆粒和氣態污染物的吸收更為重要。通常有利的宏觀形態特征包括小葉片尺寸和高葉片復雜度,但是最佳植被高度,形式和密度取決于相對于當前城市環境的種植配置。通過適當的物種選擇,可以使生物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和花粉的排放量降至最低。
這篇綜述敘述了綠色植被和城市空氣質量的相關文獻,重點是針對特定物種的研究,并整理了迄今為止的發現,以便確定有效植被屏障設計的建議和重要考慮因素,還指出了其他需要進一步研究的領域,包括:空氣污染對與不同植物物種的花粉擴散和致敏性的影響;個別植物和植物特性(例如針葉形狀)對空氣污染的影響,特別是對亞微米級PM和氣態污染物的影響;不同葉片微形態特征對污染物沉積的比較意義;以及城市綠色屏障,空氣質量和不同城市環境條件之間的相互聯系的系統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