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倫多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由于COVID-19爆發而在2月宣布進入緊急狀態的城市,隨著企業關門和居民待在家里,城市空氣污染減少了40%。
斯卡伯勒大學生物科學系教授馬克·卡多特(Marc Cadotte)研究了六個實施COVID-19緊急措施的城市(武漢,香港,京都,米蘭,漢城和上海)的二月份空氣質量指數(AQI),將其與2019年同月進行了比較,發現這六個城市今年的空氣污染濃度均顯著下降。
Cadotte的研究目前尚未經過同行評審,但可在環境科學預印本網站上找到,城市空氣污染水平下降了20%至40%,AQI可用于以0到500的等級(500是最危險的等級)測量空氣質量,跟蹤五種主要空氣污染物的濃度-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空氣傳播的顆粒,地面臭氧和顆粒(精細和過程),研究空氣污染量的變化。Cadotte稱,空氣污染減少主要歸因于人類和經濟活動的變化,駕駛汽車和工廠暫時關閉的人數減少。
根據Cadotte的說法,使用AQI來測量空氣污染的好處是它與人類健康直接相關。例如,如果AQI高于101,則建議患有心臟病或呼吸道疾病的人留在家中。同時,微粒與癌癥和心臟病的高發病率有關,當我們空氣中停留了很長時間,將微粒吸入后會卡在我們的肺組織中,最終進入我們的血液。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數據,據估計,由于空氣質量差,全世界每年有四百萬以上的過早死亡是由并發癥引起的,而且在許多地方,90%的人口長期處于空氣質量差的狀態。
在研究中,Cadotte還研究了11月份未宣布進入緊急狀態的11個城市的空氣質量指數(AQI),發現這些城市的空氣污染濃度并未像六個城市那樣出現同樣的下降。
一個有趣的發現是,與其他城市相比,某些城市在特定類型的污染方面下降幅度更大。在二氧化氮方面,上海是六個國家中跌幅最大的,而首爾的二氧化硫是跌幅最大的,這主要取決于當地產生的主要的空氣污染物,在某些地方,他們可能已經含有很高或相對較低的特定污染物。
減少空氣污染會成為應對氣候變化的好消息嗎?卡多特(Cadotte)說,像我們正在經歷的那樣,短暫的改變將對氣候變化的長期挑戰產生最小的影響。但是,如果大流行繼續下去,并采取緊急措施,那么一些國家可能最終無意中達到了《京都議定書》和《巴黎協定》所設定的排放目標。
卡多特說,雖然空氣質量的改善是經濟放緩的結果,但行為上的改變可能有助于向我們表明,我們可以做出一些改變來改善環境和生活質量。我們正在做出關于限制人類和經濟活動以挽救生命的非常困難但非常負責任的決定。與此同時,我們正在補貼產生空氣污染或使用污染車輛的行業,我們知道這有助于減少每年有數百萬人過早死亡,雖然這可能過于樂觀了,但也許這種流行病向我們展示的是,政府可以采取更直接的行動來應對我們知道會導致高死亡率的其他因素。